行业资讯
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3年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3-11-24 文章来源:本站  浏览次数:1264

11月10日上午,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召开2023年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贾良清解读了《安徽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图片

随着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以下简称社会监测机构)数量大幅增加。截至2023年10月,全省共有社会监测机构190余家,从业人员7000余人。作为政府部门所属监测机构的补充,社会监测机构已经广泛参与到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方方面面,在支撑生态环境管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环境监测市场起步晚,我省社会监测机构普遍规模较小,存在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情况下,一些机构监测行为不规范,有的在监测数据上出现弄虚造假问题,甚至触犯刑法。对此,市场监管部门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建立了“双随机”抽查制度,对规范从业行为、提升监测数据质量、促进市场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双随机”的监管覆盖面相对较小,且为事后监管,难以有力有效扼制社会监测机构的不良行为。为进一步加强社会监测机构管理,促进生态环境监测市场有序健康发展,省生态环境厅制定出台了《办法》。

贾良清介绍,2021年以来,安徽省生态环境厅相关部门先后对部分社会监测机构进行调研,赴上海、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学习取经,在此基础上起草完成了《办法》初稿。书面征求了省直相关部门及各市生态环境局意见,同时在厅门户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两次召开座谈会,邀请全省大中小不同规模的40余家社会监测机构参加座谈,充分听取市场主体的意见建议。3次组织78家次社会监测机构进行试评分,验证《办法》指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图片

《办法》修改过程中,省信用办、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在信用体系建设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具体指导,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也提出了修改意见。征求意见过程中,共收集了书面反馈意见134条,采纳66条、部分采纳27条,不采纳41条。按规定进行了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

该《办法》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包括总则、工作机制、评价指标与信用等级、评价程序、动态管理、评价结果应用、附则等7个部分,明确了社会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工作遵循统一规范、科学客观、公平公开和自愿参与的原则。评价指标设置基础得分项、加分项、扣分项和一票否决项,信用等级设A、B、C、D四个等级,对应的用优、良、中、差予以区分,明确对因存在严重失信情形被判定为D级的社会监测机构六个月内不得申请信用等级调整。《办法》采用年度集中评价和动态调整相结合的模式。

《办法》突出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应用,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购买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应优先选择信用好的社会监测机构。同时鼓励排污单位选择信用好的社会监测机构提供自行监测、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等生态环境监测服务。各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将根据信用等级评价分类结果,合理确定、动态调整抽查比例和频次,实施差异化监管。

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今年6月已签订《建立长三角区域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环保信用监管信息共享机制备忘录》,《备忘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长三角区域社会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统一和信用监管信息共享互认。“我们在《办法》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因素,学习借鉴上海市的经验,结合我省实际,在评价指标的设置方面,对部分目前不具备条件的指标,通过调整相应分数占比、纳入加分项或在后续年度修订指标体系时再增加的方式予以考虑。同时,为顺应和服务我省环境管理需要,把参与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工作列入加分项,鼓励机构积极参与,弥补系统内监测能力不足的现状。目前,我们已初步实现社会监测机构行政处罚信息长三角互通共享。”生态环境监测处处长梁园园在接受记者提问时表示。

图片

建立社会监测机构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是安徽省生态环境部门贯彻落实《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和《安徽省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体现,也是优化监管方式,推动全省社会生态环境监测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将社会监测机构的监测行为与信用等级挂钩,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倒逼监测行为在法律和标准规范框架内执行,达到推动社会监测机构出具的监测数据真实、准确的目的,不断促进行业自律和全省环境监测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上一篇: 伴随式采访 积极探索“无废城市”建设模式 擦亮绿色发展生态底色
下一篇: 安徽省第三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蚌埠市反馈督察情况